中共十八大昨天(14日)勝利閉幕。為期7天的大會,也成了中外媒體觀察中國共產黨、觀察中國細微變化的一個檢閱期。經濟之聲記者王浩闡述了他眼中觀察到的十八大。
十八大會期7天,在忙碌中一晃就過去了。回過頭來,我腦海中留下了三個關鍵詞。
第一個關鍵詞――更加開放。有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會議,而參與報道這次大會的中外記者人數有2700多人,其中外國記者和港澳臺記者1700多人,相比5年前采訪十七大時的境外記者人數大幅增加,此外,參與報道大會的記者人數超過代表人數,境外記者人數超過境內記者人數,兩個“超過”體現著中國共產黨更加開明開放,也表明了世界對中國的關注。
更加開放還體現在,34個代表團的分組討論陸續向媒體開放。所有持有大會采訪證件的境內外記者都可以旁聽,并安排了現場提問環節。
我總共參加了中央金融系統、中央企業系統和福建省三個代表團的開放討論,印象深刻。尤其是11月8號下午3點,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,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討論開放,一下子涌入200多名中外記者,我提前一個半小時入場,可是已經沒有座位了。
7天會期,十八大新聞中心還組織了數十場集體采訪,主題涵蓋了創新驅動、銀行業改革、民生建設、黨的理論創新等各個領域。最密集的一天是在大會的第4天,全天共有十幾場代表采訪,如何能夠安排好時間不錯過重要信息,這著實也讓記者們破費了一番腦筋。
第二個關鍵詞是――更加自信。開放和自信,我想是互為因果的。因為更加自信,所以更加開放,反過來,因為開放了,也讓代表們面對世界媒體的聚焦更加自信,從而能夠平實、客觀、準確的傳遞執政黨的理念。我的一個感受是,不論是在會場還是在駐地,跟代表約采訪還是比較順暢的,而那種不期而遇的采訪更加好辦,不管是基層代表,還是各級官員,跟記者走碰了頭,把采訪機遞過去,基本上都能夠欣然接受。7天會期里,我差不多用這種方法采訪了40多位代表。